天下美食千千萬,鮮美魚肉占一半,魚在中國人的餐桌上鮮有缺席,因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做法也各有千秋。比如這紅燒魚、剁椒蒸魚頭、煎魚、炸魚、鯽魚湯、曬魚干,每種烹飪做法都能將魚肉的不同風味體現出來。
魚肉也不辜負人類的喜愛,自身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不飽和脂肪酸、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經常吃魚肉,可以帶給人體很多好處。
每周吃魚,身體2大好處不請自來
長輩們哄小孩吃飯時總說“多吃魚肉可以變聰明”,這種說法我們應該辯證看待,之所以說吃魚會變聰明,是因為魚肉中含有Omega-3脂肪酸、DHA、EPA等多種維生素和物質,這些對孩子的大腦、神經系統、視力發育等起到促進作用。
但是這些營養元素對大腦發育起到的促進作用,并不等同于變聰明,換句話來說,嬰幼兒的大腦是需要這些營養元素來進行正常的智力發育,攝入的量足夠可以讓他達到正常的智力發育水平。
但并不是大量的攝入魚肉就能沖破智力壁壘,從而達到巔峰狀態,而且這些物質的特殊功效對嬰幼兒作用較大,對成年人的大腦發育作用甚微。此外,魚肉中含有的優質蛋白、牛磺酸、鈣鐵鋅、膽堿等對人體來說益處多多。
脂肪含量含量低,增強免疫力
魚肉的脂肪含量大約在1-10%之間,而且脂肪大多是由不飽和脂肪酸組成,不飽和脂肪酸可以讓人體組成較好的細胞膜,讓細胞得到充足良好的養分,同時還可以增強身體的免疫力,促進大腦的發育,較低的脂肪含量也可以減少肥胖的風險。
優質蛋白質和礦物質,促進神經系統發育
魚肉的含有優質蛋白質,大約在18%左右,蛋白質比豬肉高出兩倍,加上它是人體所需蛋白質,利用率較高,是人體的免疫細胞構成部分之一,還可以幫助人體增強抗體,使得免疫細胞的作戰能力變得更加強韌。
魚肉還含有豐富的硫胺素、膽堿、煙堿素、鐵、鋅、維生素A、B、D等,其中鐵和鋅對孩子的免疫系統有支持作用,膽堿可以促進他們的脊髓發育,維生素可以促進神經系統的運行。
一周吃幾次魚才好,怎么吃更營養?
魚肉對人體那么好,有部分人就想天天吃、頓頓吃。其實凡事都有個度,大家也都懂“物極必反”的道理,魚肉雖然健康,但是在養殖或生長過程中極有可能受到污染。
因為在河流、湖泊或海里存在一種污染物叫汞,而魚類一旦進入污染區域,就容易將其轉化為甲基汞。
經過長時間的富集,可以說大部分魚類身上都存在甲基汞,而且隨著體型的增大而累積,人類一旦攝入過多的甲基汞,會對大腦和神經系統造成一定危害。
日常生活中吃魚也要掌握一定的頻率,建議一周吃2-3次魚即可,魚類可以挑選:如羅非魚、鱸魚、鱈魚、鯽魚、帶魚等品種較為安全的魚,此外,石斑魚、鯛魚、大比目魚等更有營養。
吃魚時對帶有較多魚刺的品種,食用時要細嚼慢咽,避免魚刺卡喉。烹飪魚時要注意煮熟,不推薦吃未經過處理的生魚片,特別是孕婦和兒童,對于生魚片更需禁止食用。雖說魚肉鮮美,但并不是人人都適合吃。
魚肉營養豐富,但不是人人適合
魚肉的營養十分豐富,但也有一些人群不適合吃魚,比如痛風患者、過敏人群、肝腎臟受損患者、出血性疾病患者。這四類人群往往有身體的限制或疾病的限制,他們不適合吃魚的原因有哪些呢?
1.過敏人群
特別是對海鮮過敏的人群,當第一次觸發過敏后,如果過敏十分嚴重,建議不要再嘗試食用魚類,避免引發過敏導致的休克等嚴重后果。
2.肝腎臟受損患者
魚類對于這類患者而言,雖然有豐富的蛋白質,但是蛋白質卻會對患者的肝腎臟造成一定的消化負擔,所以想要進食魚類的患者一定要在醫生的建議下適量食用或盡量不食用。
3.痛風患者
痛風患者對于食物的攝入要控制得十分嚴格,諸如魚、蝦、紅肉等食物嘌呤含量不低,這類人群在痛風發作期間禁止食用魚類,不過在不發作期間,可以嚴格按照分量攝入魚肉。
4.出血性疾病患者
魚類中含有二十碳五烯酸,也就是我們說的EPA,它的作用是防止膽固醇附著于血管壁,但是攝入過多會導致血小板凝結,加重患者的出血癥狀,不利于病情恢復。
魚肉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優質蛋白質,但是我們在食用時也需要注意控制好一周2-3次的頻率,魚類在挑選時可選擇適合自身的種類,禁忌人群食用時得更加注意小心。